【校园新闻】图片新闻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-> 新闻中心 -> 校园新闻 -> 漫漫长路识负数: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学觉醒与人生启示
漫漫长路识负数:一场跨越千年的数学觉醒与人生启示
部门:市第三中学教务处    作者:[佚名]    更新:2025年10月5日 17:51:45    阅读:158
来源:市第三中学教务处


    1_副本.jpg      

      为深入落实教育部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》要求,推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科学教育大课堂常态化建设,9月29日下午课后服务时间,景德镇市教研所特别邀请景德镇市第十九中学优秀教师李曼玉,走进环境优美的景德镇市第三中学,为初一学子带来了一场主题为“识负数”的数学科学教育,开启了一段兼具知识深度与思维趣味的数学奇妙之旅。

2_副本.jpg

      从“欠债”到“方向”,从“荒谬”到“基石”,负数的故事,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数学史诗。它不仅记录了人类对数字认知的突破,更藏着关于接纳、突破与辩证的人生智慧。 

3_副本.jpg

一、东方先声:负数从实用中走来

      当欧洲人还在纠结“一无所有如何更少”时,东方的数学家已用智慧为负数写下了第一笔。西汉时期的《九章算术》,在求解“方程”问题时,直面“卖粮有余”与“买粮不足”的现实矛盾,创造性地提出“正负数”概念。书中用红色算筹表正数、黑色算筹表负数,更给出“同名相除,异名相益”的加减法则——负数因解决生活难题而生,带着鲜明的实用底色,这是中国古代数学“经世致用”的生动注脚。

      公元7世纪,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在《婆罗摩笈多算书》中,接过了负数的“接力棒”。他将正数比作“财产”,负数比作“债务”,通俗易懂的类比让负数的意义更易理解。更重要的是,他首次明确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,让负数真正融入了完整的运算体系,为其在数学世界的“立足”埋下伏笔。

 4_副本.jpg

二、欧洲困境:几何思维下的千年“排斥” 

      然而,负数的西传之路,却陷入了长达千年的“寒冬”。在欧洲,古希腊以来的几何思维根深蒂固——数字必须对应现实中可触摸、可度量的实体,比如线段的长度、土地的面积。而“比零还小”的负数,在几何世界里找不到对应的“形状”,被贴上“荒谬”“虚假”的标签。 

      即使到了16世纪,欧洲数学家们仍对负数避之不及。有的学者称其为“代数的鬼魂”,有的则在解方程时,刻意舍弃负数解,认为“这样的答案毫无意义”。负数如同一个“异类”,在欧洲数学界的主流视野外徘徊千年,只因人们困于“数必须看得见”的固有认知。 

5_副本.jpg

三、破局之光:从解析几何到物理世界

       负数的“转正”,始于一场数学思维的革命。17世纪,笛卡尔创立平面直角坐标系,将代数与几何彻底打通。在坐标系中,负数终于有了“具象身份”——它可以是数轴上原点左侧的点,是坐标系中向下、向左的方向。这一突破,让负数从抽象符号变成了可感知的“位置”,彻底打破了几何思维的禁锢。

       而物理学的发展,更让负数的价值深入人心。当人们研究运动时,需要区分“向东”与“向西”;计算力的作用时,要辨别“向上”与“向下”——负数成为描述“方向”的最佳工具,从速度、加速度到温度、电压,负数在物理世界中无处不在,证明了自己并非“虚无”,而是解释世界的重要语言。 

6_副本.jpg

7_副本.jpg

四、负负得正:逻辑背后的深刻哲思

      “负负得正”的法则,曾让无数人困惑:为什么两个“负数”相乘,会得到“正数”?从逻辑上看,这是数学体系自洽的必然——若将“负数”看作“相反方向”,那么“负负”便是“反向的反向”,自然回归正向。比如,以“向东走为正”,“向西走3米”是-3,“反向走-3米”,本质就是向东走3米,结果为+3。 

       这不仅是数学逻辑的严谨,更像一种人生隐喻:困境(负数)本身是挑战,但若能换个角度、反向思考(负负),或许就能迎来转机(正数)。每一次“否定之否定”,都是一次向更高层次的跨越。 

8_副本.jpg

五、数见人生:从负数认知看成长之路

       同学们,正负数的运算里藏着生活的智慧呢!把靠近当作“+”,远离当作“-”,正能量是“+”,负能量是“-”。你靠近正能量,就像“+”加“+”,会收获更多正能量;可要是远离正能量、靠近负能量,就像“-”加“+”或者“+”加“-”,容易被负能量裹挟;但当你远离负能量,“-”乘“-”得“+”,反而能积攒正能量。希望大家都能懂这个理儿,主动去靠近阳光、积极的人和事,远离消极灰暗,让自己一直充满正能量! 


图 文:李志萍

一审一校:李志萍

二审二校:岑 泉

三审三校:程旭光


【字体:  】 【加入收藏】 【告诉好友】 【打印此页
 赣公网安备36020002000470
Copyright© 2019  景德镇市第三中学  All Rigths Reserved  赣ICP备19006927号-1
单位地址: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山北路671号  邮政编码:333000
联系电话:0798-8576119  电子信箱:jdz3z@136.com
建议使用 IE 6.0 或以上版本 1024×768 或以上分辩率浏览   技术支持:Gipee